关于“权米家智能家居”的问题,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权米家智能家居”的解答:
如何评价港交所放开同股不同权,是为了向蚂蚁金服、小米等示好吗?交易所作为市场的一线监管者和市场运行的具体组织者,很难说需要向哪一家公司示好,如果一定要说是向哪些公司示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在向新经济公司示好,因为这些制度的改革恰恰是解决了新经济公司融资中的一些痛点,如果能顺利推出,将有望促进一大批新经济公司实现上市融资,也有助于推动香港成为促进科技创新的金融中心。实际上这些看法在香港交易所李小加总裁专门发布的网志中已经有了十分详细深入的分析,可供参阅。
李小加网志:新经济、新时代,香港欢迎您!
链接为:
今天,香港朝着上市机制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经过几个月的公开谘询,香港市场已经就完善上市规则、拥抱新经济达成了积极的共识,探明了市场改革的大方向,我们刚刚在网站上公布了这次谘询的结论。
我想对每一位参与了此次谘询的投资者、发行人、中介机构和监管机构代表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你们真诚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感谢你们用集体智慧推动了香港市场的进步!我相信很多的朋友都会为香港点一个大大的赞——香港,我真的为你的开放和务实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这不是一次容易的改革。作为香港市场近二十多年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它从一开始就面对前所未有的争议,尤其是是否接纳不同投票权架构、未盈利公司上市等议题,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市场都是不容易抉择的监管选择题。四年前,我们只能以梦境为由尝试抛砖引玉,希望启发市场就这些关系香港公众利益的议题开展讨论,但根本不敢奢望我们的市场能够在短期内达成共识、启动改革。
幸运的是,在这四年中,新科技和新经济已经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浪潮,它们在深刻改变人类,特别是中国人的生活。新经济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创造了激动人心的投资机会,获得了全球投资者的拥抱与追逐。幸运的是,香港是一个充满内省和开拓精神的城市,虽然我们错过了一两个大的IPO,但是大家开始认真地思考香港应该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巩固自己独特的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了,大家开诚布公的讨论也越来越有建设性与可行性。幸运的是,我们的政府和监管机构是富有远见和担当的,不仅没有因为困难而却步,而且一直积极领导与推动这场谘询和改革。
正因为有这么多人奉献真知灼见,我们对市场未来发展的构想才能越来越清晰。正因为有这么多香港人的认真和坚持,我们当年的梦想才能变成现实:在遵循程序公义、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市场各方达成了共识,真的「做出了最适合香港、最有利于香港的决定,而不是最安全最容易的决定」!
根据谘询中达成的共识,我们将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两个章节,列出有关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和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经济公司来港上市的规则框架,我们也将修改第二上市的相关规则,方便更多已在主要国际市场上市的公司来港进行第二上市。总之,改革后的主板将能聚集更多类型的上市公司,尤其是高成长创新公司。与此同时,我们也提升了主板及创业板上市门槛,并对创业板重新定位,希望创业板能够继续吸引更多优质的中小型公司。
需要指出的是,这次的谘询不是一场非黑即白的是非题,更不是一场必须分出谁胜谁负的选举。谘询只是用公开公平公正的方法让市场各方各抒己见,让监管机构听到所有的声音,让我们通过集体的智慧求同存异。现在,市场已找到最大公约数,为市场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当然,在最大公约数之下,市场各界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永远不可能也无必要完全统一起来。这正是香港程式正义和法治精神的体现。
也许很多朋友会问:「不同投票权架构」真的是一种更好的公司治理架构吗?吸引新经济公司一定要靠接纳「不同投票权架构」吗?投资者能承受无收入公司的风险吗?其实,我们无意改变任何投资者对于这类多元化公司的既定喜好,我们只是想把上市的大门再开得大一点,给投资者和市场的选择再多一些,因为不想把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新经济公司关在门外。如果您对「不同投票权架构」或无收入公司始终心存疑虑,您绝对应该避开这类公司,修改后的上市规则也不会影响您的利益;但是,如果您非常看好一家公司的前景,并且不介意它的多元化结构,修改后的上市规则将为您提供更多投资机会。
不少朋友关心新规则中有关投资者保护的问题,我想大家需要分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保护小股东的利益不受控股股东侵害;二是控股股东是如何取得控股地位的。我必须强调,在新的规则中,现有规则对于第一个问题所涉及的投资者保护措施丝毫没有因为引入「不同投票权」架构而改变或者减少。上市规则中新增的章节只是改变了以前只允许通过资本投入来获取控股地位的规定,现在允许新经济公司通过合同(即公司章程)形式来获取控股股东地位。为了应对未来有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风险,新的章节还将对这一权利设定更具针对性的特殊投资者保护措施。
明年第一季度,我们计划推进上市规则的细则谘询,欢迎大家届时继续发表意见,与我们一起制订出全面、完善的细则规定,实施最有利于香港市场发展、最能保持香港国际竞争力的方案,尤其是一定要设定好相应的投资者保护措施。我们的市场不仅要让更多更新的发行人走进来,还要让我们投资者的利益得到更好保护。
股票市场如同一个百货商场,只有货架上的货(上市公司)更加丰富、更加符合顾客(投资者)的需求、更加安全,才能吸引四面八方的顾客,才能人气旺、有活力。
我坚信,这次改革完成后,我们将可以同时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从而让我们的市场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富有活力,让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更有全球竞争力。很多新经济公司都对我们的上市机制改革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近期,我们已经收到了越来越多新经济公司有关来港上市的查询。
朋友们,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的两个篇章和新改的第二上市规则将只是一个开始,我期待着和你们一起共同书写香港市场发展最华丽的新篇章。
接受同股不同权企业来港上市,这是港交所改革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地方。其具体要求为:
1、新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企业,有关企业必须是“新经济股”。上市市值最低为100亿元,而且有10亿元收入;若市值达400亿元,则不设收入要求。
2、放宽已在美英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企业,来港作第二上市。市值要求是100亿元,同样只限新经济企业,今日或以前已在美、英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企业,可沿用当地的同股不同权架构,不需遵行香港针对同股不同权所设的投资者保障,意味阿里及京东等可不作架构重组,直接在港作第二上市。今日以后始上市,而日后有意在港第二上市,则要符合香港对同股不同权的要求。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这是自24年前接纳H股上市后,香港就上市规则作出的最大改革!
有意思的是,他在网志中还提到一点,“香港是一个充满内省和开拓精神的城市,虽然我们错过了一两个大的IPO,但是大家开始认真地思考香港应该如何与时俱进。”这不难让人想起当年阿里巴巴因为股权问题被拒之门外。
时间回到四年前。2013年9月26日晚,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发文称:“我们没有期望香港监管机构为了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做出改变。”这也间接宣告阿里巴巴谋求香港上市失败。据当时投资银行估价,阿里巴巴市值高达1200亿美元,如果阿里巴巴能够在香港上市,无疑会成为港交所史上最大的IPO,然而到了最后却因为阿里巴巴所主张的“合伙人”方案而被拒之门外。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阿里远走他乡,最后选择了去美国上市。
如今港交所允许“同股不同权”的企业入港上市,用意很明显,就是不要再错过下一个阿里巴巴。这一纸新规将为内地大批科技创新类企业打开了闸口。放眼国内,小米、斗鱼、蚂蚁金服、陆金所、腾讯音乐.....这一群正筹备IPO的巨头,到时会不会投入香港的怀抱呢?
对于这个问题,每日经济新闻编辑郭鑫认为:
12月15日晚间,港交所发布了《有关建议设立创新板的框架咨询文件》,宣布将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两个章节,接受同股不同权企业上市,同时允许尚未盈利或者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按照港交所李小加的说法,这将是香港市场20多年以来最重大的一次改革。个人认为,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次重大改革。
按照文件的要求,新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企业需要符合“新经济股”(即符合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的上市公司的股票)的要求,上市公司市值门槛有两种:若企业市值在100亿元以上,则收入需要达到10亿元;若企业市值达到400亿元则无收入要求。放宽同股不同权的限制,意味着在美上市的阿里、京东等这样企业可以不经过重组就能直接在港上市,这对于广大中国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福利。同时这样的改革也为蚂蚁金服、小米这样的巨头在港交所上市铺开了红毯。
港交所同股不同权的改革可以说是双赢,在给A股市场带来压力,迫使A股朝更健康方向发展的同时,港交所率先开启改革,也为沪深两市将来实施同股不同权改革打下基础,积累经验,这对A股和广大投资者来说是一种好事。从更为宏观长远的角度出发,这也是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更进一步,领导层志存高远,向美股看齐,为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奠基。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先生曾炮轰港交所的上市规则,说其是几十年前的设计,适合地产商、银行、金融机构及传统零售商,但与初创企业以及新业务企业并不相关。
当然,我们都知道,香港曾经拒绝了为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而修改上市规则,才会有之后阿里巴巴远赴美国,最终在纽约上市。
马云的这个吐槽并不是个例。
一直以来,香港和美国都是内地公司寻求上市的主要境外资本市场。根据公开报道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底,香港上市的中资股高达1007家,包括250家H股、158家红筹股、661家中资民营股。
美国则比香港要少得多,中概股此前的统计仅175家。可见相对于美国市场,港股市场对内地企业的吸引力更大。
但杠杆游戏查阅资料发现,香港市场IPO集资规模在经历2010年的4.45千亿港币高峰之后,2012年骤降到0.9千亿港币。2017年年初到现在,尽管IPO的数据达到历年最高的160起,但集资规模却是这几年的第二低:仅为1.3千亿港币。
这说明了什么?香港市场急需大规模新股入市。而这几年是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香港却因为制度问题错过了大部分的好公司。
纳斯达克交易所、纽交所的新经济企业市值占比分别高达60%、47%,香港却少得可怜,杠杆游戏没有记错的话,仅为个位数。
所以,与其说香港市场选择了改革,不如说香港不得不改革了!
在金融创新上,香港似乎有些裹足不前,本来在金融领域有很强竞争力的香港,甚至不如新加坡、深圳的动作来得更大,这导致一些科创企业弃港投深。
当然,香港也有一些相关的创新计划,不过要想重建香港金融影响力,仅仅是小范围的动作还远远不够。
对于香港来说,这一次改革,是打响香港城市地位保卫战的关键一枪。而对于投资者而言,诚如李小加先生所言,“将来也会有国际公司来港上市,无论是新经济还是传统经济,在互联互通机制下,可以把世界的机会带给内地投资者,让他们的财富可以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下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
悟空问答的网友大家好。港交所同股不同权政策最早今年4月落地,这对于希望上市的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好消息。
因为此前政策未与国际接轨,港交所在2014年的时候错过了阿里巴巴,阿里巴巴选择在纽交所上市。而如今在阿里旗下蚂蚁金服即将上市之际,港交所急于改变政策,很显然是为了迎合正在日益崛起的中国互联网企业。
不仅仅是蚂蚁金服,小米也将于今年下半年上市,很有可能选择港交所,小米市值千亿,有望成为港交所迎来的市值最大的一起上市。
同股不同权的政策更加保护企业创始人。在美国,Facebook、谷歌等科技公司都使用了这种股权的安排,创始人的话语权和投票权更大。但这也引起了股东的不满,去年Facebook股东就写联名信要求罢免扎克伯格,理由就是股权制度不利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港交所开放政策后,无疑将会迎来一大批中国企业赴港上市。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就曾对特酷君表示,相比美国市场,未来更多中国企业会选择在中国内地或者香港上市。理由是中国企业在美国融资需求不大,因为中国市场本身需求已经够大。
他还称,中国投资者更加了解中国企业以及上市和退出机制。但在国内A股上市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候,香港反而表现得更加积极,香港资本市场开始对于高科技企业更加关注,甚至通过法规制度的改善吸引中国企业上市。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Teku特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权米家智能家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权米家智能家居”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